【机械资讯网 编辑视角】 3月8日,我国进入除湖北武汉之外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双“清零”的战疫新阶段,大大鼓舞了人心。在事态向好发展之下,各个行业重新开始运转时,复工复产潮的到来又让各个城市重新活跃起来,并为我国的“战疫事业”提供源源动力。
不过,对于无新增病例的积极现状,专家表示仍然不可掉以轻心,因而复工复产仍然要对疫情保持高度警惕,这也将成为此次战疫胜利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模式下,工人聚集,并不利于目前的疫情防控,而另一方面,“用工荒”问题也正困扰着不少企业,双面夹击之下,如何走出困境,正是不少企业眼前的难题。
“机器换人”趋势加速
外部环境看来,工业4.0时代的来临,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在这种趋势之下,向智能化、机械化靠拢将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机器换人”的优势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企业支付的用工资本减少;标准化、智能化、高效率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经营风险因素降低;员工素质的提升等。
而在此次疫情中,机械智能化生产再次体现出其优势。在劳动力不足、防护物资短缺以及人员密集型生产方式对防疫工作造成的困难,对传统型制造业的生产恢复形成了较大阻碍,而依托于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则能够在保证开工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不受疫情的影响,这无论是对于企业的防疫工作还是员工的健康而言都十分有利。
我国的“机器换人”的大幕早已拉开,近年来对于自动化装备的需求处于较高位。并且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在制造业的智能化、机械化方向上有相当大的市场和成长空间。或许因祸得福,此次肺炎疫情还有望进一步催动“机器换人”的需求增长。
达成中小企业的“机器换人”需要更多因素
几年前,我国就已经将“机器换人”提上日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口红利的消减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对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追求以及基于产业长期发展而做出的综合考量。然而“机器换人”所带来的对企业长期以来生产经营模式的洗牌、资金方面的突增投入等波动因素令不少中小企业有所顾忌。
我国近年来相应地推出了助力中小企业顺利进行机械化产业升级的政策,比如《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实施意见》,以及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等。
并且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本土化带来了更加宽松的“机器换人”环境。本土机器人企业的设备价格更加亲民,对于资金力量较为薄弱的中小企业而言,能够通过较低的资本投入完成产业模式的升级,有利于加快我国制造业整体的转型进度。目前如拓斯达、顺德机器人、勃朗特等本土机器人企业都推出了低价惠企机器人,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
辩证看待“机器换人”与就业的问题
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就会使人类面临失业问题吗?其实并不能如此绝对。
“机器换人”的产生正处于人口红利下降和科技力量上升的阶段,当劳动力资源有缺口,就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来填补其空白,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在“机器换人”的情况下,企业获得的效益提升将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并由此进一步产生对劳动者的吸力,形成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而且机器的运行至少目前是建立于人类对其操控的基础上的,这也折射出另一个机遇,就是制造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而高素质人才的稀缺现象又将推动社会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本身对于个人发展的追求,这有利于劳动力质量提升。
在我国2017年发布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提出“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对产业工人技能素质的提升提出了要求。并且在日前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大数据应用与管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成为新增热门。可以看出,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将是未来我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结语:“机器换人”正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以人力密集型生产模式为主的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挑战,是止步不前直至“退出群聊”,还是勇敢扛过转型升级阵痛期迎来企业的蜕变,其根本上都需要企业自己去选择。
我国人口红利消减的趋势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延续,而机器人在生产中呈现出的优势日益明显,与此同时“机器换人”的发展趋势也将矛头对准了对于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方向。新事物的产生带来冲击,也带来机遇,而我们则需要看准时机,积极应对,才能步入新的发展天地。
资料参考:中国青年报、中国机器人网、原子智库
疫情下智能制造优势凸显,“机器换人”迎发展新机遇
【机械资讯网编辑视角】 3月8日,我国进入除湖北武汉之外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双“清零&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