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政策对塑料回收再生利用的影响

  【塑料机械网政策法规】在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工作的一年半时间,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治理政策对行业的巨大

  【塑料机械网 政策法规】在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工作的一年半时间,深切地感受到环境治理政策对行业的巨大影响,促使我认真思考这个行业,这不是行业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本文作者:蒋南青(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秘书长)
 
  塑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塑料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全球每年有3.5亿吨的塑料来源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聚合而成的树脂,树脂是高分子材料。塑料在当今经济生活中广泛应用于衣食住行中,如食品饮料、日用品、医药护理、电子电器和农业等。塑料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不能自我代谢或者降解的,在使用弃置后没有得到处理,产生了巨大的环境问题。塑料从生产、制造、消费、最后到弃置的全生命周期中,每个环节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都影响巨大。
 
  看待塑料一个大的误区在于,在其使用废弃后没有被看作资源来利用,即到消费者后的阶段,尤其是一次性塑料,使用一次后即遭到丢弃,泄漏到自然界和海洋中,造成海洋和河流污染,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破坏。
 
  在政策方面,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积极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我们来回顾下相关的一些政策。
 
  政策一:《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17年7月底,中国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规范洋垃圾入境与固体废物管理的要求。这项决定引发了全球塑料回收再生行业的巨大变动,中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19年5月,联合国巴塞尔公约也通过了将废塑料列入跨境转移废弃物监管范围。
 
  在中国禁止废塑料进口之前,欧美大量的分类后的生活废弃物,称为消费者后塑料(PCM)出口到中国和东南亚,中国塑料再生行业也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规模经营,塑料再生利用量不断增加,由此形成了全球巨大的塑料再生市场。中国废塑料处理设备和技术产业也是在这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以其适用性强和经济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固废处理也有优势。
 
  本项政策改变了过去利用国外进口废弃塑料加工的状况,促使塑料再生行业转向国内寻找来源,参与回收体系的建设。之前的回收体系是靠拾荒人群、市政清运体系和再生中小企业所构成的塑料再生旧价值链,再生行业的利润来自于再生塑料比新料价格差。而现在再生行业要负担回收的成本,淘汰拾荒人群后人力价格的上涨,环保规范化,此外,还受到来自上游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和化工行业产能不断扩张的夹击,形成再生塑料价格贵于原生新料价格的局面,导致再生塑料产业失去利润空间。中国传统的塑料回收体系被打破,这个体系之前是自发生长出来的,以家庭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而现在这个体系已难以为继,在这个回收体系中,我们发现生产商、品牌商以及零售商和消费者都是缺失的。
 
  我们看到这一政策是打破了原来的体系,减少了塑料对环境的污染,然而,带来了新的问题是,如何再构建新的回收体系,把塑料回收回来,如何让这些缺失的环节加入进入?
 
  加之对比,我们看一下国际政策是如何将生产者纳入回收再生系统?
 
  政策二:欧盟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在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的同时,全球也在兴起应对塑料污染的行动并成立各种联盟,艾伦麦肯阿瑟基金会(2016)在其‘新塑料经济学’报告中提出用循环经济的眼光看待塑料回收利用。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构建闭环,促使各方参与;第二是资源高效,必须制定明确的回收目标将塑料资源化利用,而不是归于填埋,使其在经济流通中材料的价值更大化;第三点是尽量减少材料消耗,实现零废弃。塑料由于其石油基的属性,虽然可以焚烧但属于能量回收,不是好的回收选项。
 
  积极的是以欧盟为代表推出的“循环经济下的塑料战略”,欧盟已经认识到塑料作为再生资源的作用,并制定了强有力的政策目标来推动。提出到2030年所有塑料包装要可重复使用,且60%塑料包装再利用和再生。并修订了废弃物框架指令(WFD)和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指令(PPWD),在修订的法规中设立了新的回收目标并规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强制性计划。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即生产者对产品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消费后阶段,EPR和循环经济政策密切关联,以提高资源效率为本质要求。在欧盟的回收利用和再生目标下,大多数国家颁布了相关政策,要求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收集和回收成本。而这回收成本中,有工业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摊;工业强制费用是按照价值链分,由每个环节负责的主体分担。这些费用包括回收包装与市政废弃物之外,单独对回收的包装进行分选进入回收的物质流;费用中也包含对消费者的教育。通过这一体系,将生产者、消费者等都放在闭环中。为了更大规模地回收,欧盟也在与相关行业合作推进标准化,制定分类塑料废物和再生塑料的质量标准。
 
  2018年10月底,艾伦·麦肯阿瑟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发起‘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目前,已有400多家全全球知名公司企业加入,这些企业代表全球20%塑料包装生产量,该承诺联合企业、政府和各非政府机构,承诺到2025年100%实现可回收,可堆肥,使用超过25%的再生材料。
 
  对比国际政策,我们看到中国的政策还在逐步展开,先从禁止开始,由于中国之前没有建立垃圾分类治理的法律制度,导致市政垃圾中大量的包装废弃物没有资源化利用。后续需要秉承可持续废弃物管理的理念,特别是将塑料包装作为资源建立单独回收体系,或与其他资源废弃物一起回收。采用何种模式,与城市废弃物体系、回收成本和再生行业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所选择的回收方式各不相同,需要与城市垃圾分类和规划结合,和不同的财政收费体系相关,而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国外模式。
 
  政策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2019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预示着应对塑料污染问题的政策的到来。2020年1月19日,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具体的意见,提出到从2020到2025年不同阶段的禁止、限制和替代目标。与之前政策相比,中国2020年新“限塑令”的进步在于着眼于在整体性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2020年3月,发改委和司法部发布的政策文件《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虽然这不是针对塑料,但其中很多内容都与法规体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如明确了推行绿色设计,和推行绿色设计的政策机制。建立再生资源分级质控和标识制度,推广资源再生产品和原料。这都表征着政策从标准源头开始启动。
 
  此外,还特别强调需要正确建立对于可降解塑料的认识,消费者常会误认为这些可降解塑料袋是可以自然分解的,而实际上大多数可称为降解塑料只能在高温工业堆肥下分解。可降解塑料也是指的塑料生产环节,对于其后端处置,也必须分开回收。
 
  因此,推动可持续发展真正是需要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从生产者,消费者,到回收再生行业各自都有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完成这一艰巨的环境挑战。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